湘西州文旅云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北路胡麻井广播播控中心电子信箱:916255273@qq.com联系电话:0743-8237952
文\图 李焱华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其散文《泸溪·浦市·箱子岩》中,说“本地市面出炮仗……出肥猪。”文中的“本地”即为浦市,“肥猪”即为浦市铁骨猪,有大山中的“黑珍珠”之美誉。
浦市铁骨猪,因原产地为浦市而得名。浦市,西临悠悠沅水,背靠巍巍大山,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加上温和的气候,为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等农作物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养猪需要的青绿饲料长年不断。特别是古代那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当地那些“养猪过年”的农民都是用野草等青绿饲料加大量米糠、酒糟来养猪。有时就直接放养,让猪白天放在外面觅食,晚上关在“家中”睡觉。千百年来,长期采用这种饲养方式,使得猪适应性强,善奔跑,耐粗饲,骨质紧。
明清时期,浦市所处的沅水中游地段有天然开阔的地理优势,通江达海,又有通达川、黔、滇的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驿道,是沅水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商业中心,商贾聚集,商业繁荣,加之风景优美,素有“小南京”之美誉。“千猪百羊万担米,水泄不通犁头嘴。”就是当时浦市商业最真实的写照。这里拥有13省会馆、3街6巷、6座戏楼、23座货运码头、90多座作坊……伴随着外来移民迁入,带来了副食品加工业的繁荣。大量加工的副产品,菜市场不能食用的蔬菜脚叶及酒楼茶馆的残羹剩汤、泔米潲水,为饲养铁骨猪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商业发展繁荣,浦市坐拥72座寺庙道观,素有“湖南庙乡”之美称。如此一来,当地祭祀活动也渐渐增多,红白喜事也日益增加,而当地人喜欢用黑猪作祭品、礼品,不喜欢用花猪或白猪。这种习惯习俗,更进一步促成了浦市铁骨猪的形成和发展。
据《泸溪县志》记载,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浦市铁骨猪已培育成优良品种。这个品种的显著特点是,被毛全黑,分八卦头和鲤鱼头型两种,繁殖力强,抗逆性好,肉质细嫩鲜美,香味独特,其骨质紧密,坚硬如铁,骨骼强度指标达3.26千牛顿,故有“铁骨猪”的美誉,是猪中“极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对生猪生长速度、瘦肉率的片面追求,浦市铁骨猪的数量锐减。因为铁骨猪的饲养周期较长,曾经一度被“弃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生活,而浦市铁骨猪优势明显,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难得的美味。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加强保护、发展,在农业部的支持下,科学布局,建设核心资源场,加快纯种扩繁,确保猪种供给,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这个品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0年荣获中国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2年获国家工商总局“浦市铁骨猪”商标注册。2016年,全县浦市铁骨猪养殖量3万头,年出栏1.8万头。
“一家熏肉满寨香。”在浦市及其边地区,除了吃鲜肉外,当地农民还采用传统的腊肉腌制方法,将其用野生杂木熏干成地方独特腊制品。其色泽光艳,味浓香逸,口感极佳,可炒、可蒸、可煮,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