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湘西州切换地区

  • 城市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特色文化>古城探“春”
古城探“春”
来源:发布时间:Wed Jan 26 15:30:28 GMT+08:00 2022浏览量:231

⑤ ①滕勇(右)与其四叔滕召武(左)在用竹篾编制蚌壳骨架。

 ②滕召发师傅正在给“龙”上漆。

 ③滕勇正在剪制鱼鳍。 ④已经制作完成的纸扎“鱼”。

 ⑤“哪吒闹海”春车完工。


  文 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石 流


  春节,意味着团圆、喜庆,湘西的空气里着飘散着柴火熏制腊肉、香肠的香气,小孩子可以恣意的穿着新衣奔跑,放爆竹。“过年”,是归途,是乡愁,也是一年伊始的希望。家家户户都在为自家的“年”忙碌着。而在乾州古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元月开始,就在为给大伙儿在新年带去一场热闹的“春”而忙碌。


  记者见到作为领头人的是“乾州春会”省级传承人滕勇时,他领着自己的三叔、四叔、大哥、堂姐、堂妹还有有手艺的朋友一起,在杨岳斌故居里“扎春”近半个月了。


  “乾州春会”,历史悠久,据滕勇介绍,从元代开始,这场湘西人民在“春节”常见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就开始兴起,到清朝的时候,庆祝活动风靡一时,流传至今则成为了民间的一项传统春节庆祝盛事。它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将古典戏剧、民间故事、民间神话以及当地民间习俗,运用竹编、纸扎、绘画等综合形式,以生动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独特的形式再现了人类古老的农耕文明发展的进程。“春会”从有记录开始,就一直定在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来临这一天,这一天在农历新年里大多是大年初三,所以渐渐演变成大年初三进行这场民俗活动。


  每年的“春”的数量是有特定讲究的,是需要像滕勇这样的“师傅”根据农历来确定,农历显示该年度只有十二个月,那当年的“春”便是十二台,碰上闰月,“春”就是十三台。


  1月17日,记者走进乾州古城杨岳斌故居,面前只见一只威猛的“虎”昂首呼啸,吉首市七小美术老师石安民正在为面前的“春牛”涂色。绕过前厅,滕冬生正坐在院子天井里的小马扎上,将手里的竹篾绕成“蚌”的壳型。他一旁站着他四叔滕召武,正给已经打好框架的“蚌壳”加一圈圈的竹骨架。三叔滕召发则借着天井的光亮,左手将已经折成小圈的竹篾紧紧握在手上,右手拿着小镰刀在竹篾上切着小口子。


  滕勇走到石老师正在上色的“春牛”旁,说:“这第一台‘春’便是这头‘春牛’了。等到活动那天,‘春伢’装扮成‘牧童’,骑上牛,这其实才能确切的称为‘春’。骑在牛上的牧童必须是男孩子,而且是年龄必须是在新年满十二岁或者十三岁。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每年的‘春牛’就会成为农民特别看重的‘春’。我爷爷那辈的‘师傅’都是一代代从师傅那里传承下来历书,一甲子为一本,有近百本。在‘春会’上,农民可以通过牛的各个部位的标记,来筹备一年的农事。‘师傅’会翻阅历书并结合去年天气情况,来预估未来一年四季的气候情况。若是牛头上标记雨,便表示年头雨水较多,牛前腿、后腿和尾部则代表着余下的年各个阶段,其上的标记也是同样的意思。所以‘春牛’对以前的农民来说尤其重要。牧童还有一件道具是蓑衣,若是在‘游春’途中一直背在身上,就意味着这一年阳光较多,有干旱的可能。”“很遗憾,这些传承下来的历书在一九五几年时,当时的‘师傅’家中发生大火,全部烧了干净,我们这些后辈就没有机会看到了。当然现在科技发达,有了准确的天气预报,‘春牛’的这个功能也逐渐消失了。”那只已经上好色的“虎”,就是每年的第二台“春”,固定为当年的生肖。


  滕勇他们忙碌了近半个月,虎年春会的大部分“春”已经完成,但这只是“乾州春会”的其中一个“扎春”环节。


  “乾州春会”最隆重的完整过程应分为七个环节。“报春”是春会最开始,需要扎春人拟定春会活动和扎春目录后带领所有参与扎制人员前往先农坛举行祭祀,这也代表着对先祖的敬畏和祈求春会顺利的美好愿景。


  之后便是“扎春”。第一台“春”是“春牛”,第二台“春”是生肖,之后的“春”便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体,“哪吒闹海”“白蛇传”“荷花仙子”都是“春会”必不可少的。主题备好之后便需要去准备扎春材料。“选竹”是第一步,需选三年左右的桂竹,竹不宜太老或太嫩。老了不好造型,嫩了容易折断。再由师傅进行剖竹、开间、劈篾、浸药、晒竹、劈丝、抽篾、抽丝、刮篾等工序。篾条还分为主篾条和形状篾条,主篾是“春”的骨架,形状篾则为“经络”,再用浆糊将影纸糊在“春”上,厚薄要一致。虎年的春会将是暌违三年之后再次演出,并且是乾州春会形成以来第一次改变形式,“水上游春”。故而滕勇他们在“春”的制作上,更为费心。除了糊影纸,又买来白绸,糊在影纸之上,再在白绸上糊影纸,之后再进行着色。着色之后再全身上清漆。这样做出来的“春”即便遇到雨水,也不会浸湿损毁。“春”的主体完成之后,便要扎春车上的春花,花枝为桃枝,花朵是纯手工剪制的代表“春”的桃红李白为主。最终组装好,等“春伢”在立春日登上春车,根据春车的造型摆出情景,便是“春”。


  立春日,“祭春”,“春官”由乾州本地德高望重的乡贤扮演,念唱祷文,宣读祭文,并拜祭先农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鞭打“春牛”是“祭春”的重大环节。以前,鞭打“春牛”后,“春牛”便会洒出五谷,农民们便会捡回五谷作为种粮,接受“春”的祝福。


  最隆重的便是“游春”。这是“乾州春会”最隆重和热闹的环节,也给湘西人民的春节带来了一代又一代的群体记忆。士兵们手执兵器走在“游春”队伍的最前列,红绿旗卒紧随其后,十二台或十三台“春”与龙灯、狮子、蚌壳灯、彩莲船灯在“报子”“春官”“春姑”的带领下依次排好浩浩荡荡的长队,一路锣鼓喧天,一路热闹非凡,一路人潮不息。小时候,看“游春”便是新年除了穿新衣放鞭炮收压岁钱之外很多小孩最期待的活动。父亲们会把小小的“我们”放在脖子上,远远地,便可以越过人海,看到“春车”一路锣鼓喧天的热闹,年轻的父亲们还会带着孩子一路跟着花灯,看着这一路的繁华热闹,享受着年味。从乾州到吉首,游春的队伍就这样,把“春”送进了千家万户。


  在游春的第二天,便是“演春”。乾州的戏剧团按照“春”的顺序,一天一场,将12台或13台“春”的故事用戏剧的方式重新完整演绎给观众欣赏,也为整个春节带来了一场场精彩又热闹的演出。那时的老百姓数着日子,一天天期盼春节每日活动主题,一天天的装扮一新来看热闹看表演,看繁华盛世。


  在“演春”最后一天的晚上,所有参与游春、演春的队伍和剧团将会分为四个组,分别从乾州的东、南、西、北四个门向表演场地汇集,当队伍最终集结的时候,锣鼓声、鞭炮声、欢声笑语汇集在一起,那才是真正歌舞升平、热闹异常的欢乐喜庆的年景,也叫“闹春”。


  次日凌晨,“春会”的所有队伍便会在码头,将春架上扎制的所有物件拆卸下来,用火焚烧,意味着辞旧迎新,这便是“送春”。这也寓意着来年春年雨水来临时,会带来新的“春”,新的希望,新的五谷丰登。


  1月19日,等我再次来到乾州古城,“扎春”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收尾工作。滕勇正和团队一起,为蚌壳灯贴上最后的金线做装饰。


  等到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三上午十一点,这些“春”便会在万溶江畔的船上,等你,一起过年!


猜你喜欢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3-82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