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文旅云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北路胡麻井广播播控中心电子信箱:916255273@qq.com联系电话:0743-8237952
土寨苗乡绿涛腾涌
充满春意的湘西茶园
俯瞰茶园
文/翟 非 图/州摄影家协会提供
一
有人说第一滴春雨是从茶尖上洒落的,古人称茶为“先春”自有一番深意。
几场春雪的褥盖,几番晓雾的抚摩,几度春雨的沾濡,几轮春晖的温润,湘西茶瞬然间换上春天的盛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闪烁着翡翠般的光泽。一时间,扑面而来的茶绿裹满了湘西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让人如置身于鲜丽的翠窟,梯土环绕的山峦,溪流蟠纡的河谷,田塍勾勒的平畴,吊脚楼飞檐的半坡,无不流淌着盎然醉美的绿意。沁人心扉的茶香塞满了湘西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茶香飘过,惊落了最后一瓣梅花,沉醉了一枝紫荆,熏染了一树桃红。
保靖的黄金寨、国茶、排吉,古丈的牛角山、青竹山、田麻寨,吉首的隘口、花垣的大猫村……山环水抱烟岚云岫长满茶树的土寨苗乡绿涛腾涌。
茶树成了画家的水墨,茶芽变成乐师的音符。从山陬水涯汲取天地灵气的茶树,一行行,一道道,一垄垄,在一湾湾、一坡坡、一山山中龙行飞舞,将古典的梦想与田野的希望连成优美无尘的风景;土家的阿达阿娘,苗家的阿雅阿婆,头戴草帽,腰挎竹篓,在茶园优美的弧线上轻巧优雅地采摘鲜芽,如伯牙抚琴,古老的采茶曲在袅娜翠烟中婉转悠扬,如神女飞歌。“青云山下采茶坡,访景游人听唱歌。知是培根林叶美,新芽摘比去年多。”
湘西茶在弥漫传奇载满憧憬的流年中欢乐生长。湘西茶似乎更懂得“天地转,光阴迫”的急切,好像没有经过太长的日子,就已葳蕤成近百万亩的茶海,声名鹊起,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完美入列中欧地理标志产品。
湘西在漫山遍野的绿茶中泼墨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绿茶在旖旎神奇的湘西长河中凝结成一尊苍劲阳刚的雕塑。
二
湘西茶逢时而兴,如丽日当空,在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使我们摆脱屏障环溪的羁绊,打开了更美好的想象空间。
“天育万物皆有至妙。”这是我国茶圣唐代陆羽在探索万物生长时悟出的一句心得。陆羽还很形象地概括了茶的至妙:茶的树形像瓜芦,叶片像栀子,花瓣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茶根像胡桃。相似越多,越是兼容了众物所长,越成就了自身的独一无二。湘西茶不仅具有《茶经》所说的茶的精妙之外,更有自己卓尔不群的奇妙所在。
二十多年前,吉首大学的张永康教授针对湘西资源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湘西“三带理论”:湘西在地球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独特生态环境,构成了湘西三个自然带——“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间的亚麻酸带”,恰是这种自然环境孕育的生物多样性与历史文化衍生的文化多元化的融合铸就了神秘湘西的根脉。
既然神秘源自特殊,那么湘西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又究竟特殊在哪里呢?简单地说,湘西州地处北纬27—30度的武陵山脉。北纬30°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且不说世界各地穿越这条纬线的种种神秘,单单在中国这条纬线附近汇集的神秘就足以使人惊诧不已,这个维度附近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秘境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三星堆文明、峨眉山、神农架、安徽千古迷窟、钱塘江大潮……这是一条壮丽诡异的线,既有雄浑瑰丽的地理奇观,又有神秘苍凉的远古遗址,更有古怪玄奥的珍稀物种。湘西“三带”正是北纬30度在湘西穿过的神秘地带,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就是神秘湘西“三带”的产物。湘西“三带”生就了古丈毛尖无与伦比的特质——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清香馥郁、味浓耐泡、明目清心,赋予了保靖黄金茶无出其右的优越——“四高四绝”(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水浸出物、高叶绿素,香浓爽醇)。
沈从文大师对湘西茶特有印象,都写在了《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保靖出好茶叶,和邻近山城那个古丈县的茶叶比较,味道略淡。然而清醇之中,别有一种芳馥之气。”话语简练,却道出了保靖黄金茶与古丈毛尖各自的脾性。
“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气。”任何生物繁盛常得益于天时地利,从来如此。其实民国时期一位名叫陈心传的传教士在补录《五溪蛮图志》时就对古丈茶盛赞有加,探究古丈茶的绝妙之处全在于独特的土壤环境,“综观古丈茶园之土壤,多为花岗岩所分解而成之灰黄色土壤,内杂粉石碎片与细砂等甚颗,既不十分黏重,故极适合水与空气之流通。盖宜茶之于此变美也。”只是与现今的湘西“三带理论”相比,他的思考更缺少一些系统性和深刻性罢了。
三
如果说独具特色的“三带理论”造就了湘西茶不可替代的骨血和成色,那么悠久延宕富有内涵的茶文化史则锻造了湘西茶的精神和灵魂。但凡说起一件物品的文化史,人们总想把历史钩沉更久远一些,想方设法与某一古籍扯上关系,其实这并没有多少令人信服的价值。如今湘西茶业以超出常人预期的速度迅猛崛起,确实有些倒逼湘西茶文化史寻根溯源,需要更多的鲜活故事为茶业腾飞注入精神力量。但历史就是历史,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急不得的,也是勉强不得的。有人说湘西茶历史与《华阳国志》记载的巴国以茶向周武王纳贡有着微妙关连,这充其量只能给人一种鸡肋式的遐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古丈白鹤湾战国古墓群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茶壶茶皿,说明当时酉水沿河一带已经有了煮茗啜饮的习惯,湘西茶历史暂可上溯至战国时期。就此而言,我倒觉得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底气。
《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类书名作,隋唐时著名文学家虞世南所编,其中引用《荆州土地记》说:“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荆州土地记》著述时间至今尚无定论,有西晋和南北朝两种说法。不管哪种说法,从西晋到南朝,历经六个朝代,都没有武陵七县的提法,西晋、东晋、刘宋、南齐时,武陵郡统领十县;南梁时武陵郡改为王国,辖九县;南陈时武陵郡一分为二,只辖管五县。这里面显然有舛误,很有可能是武陵十县。如此说来,武陵十县中的迁陵、酉阳、黚阳、沅陵、辰阳五县均与今日的湘西州地域有关,都盛产好茶,湘西产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在南朝之前。
时至唐代,对于湘西茶的记述更为多见愈加明朗。陆羽《茶经》叙述茶事提到《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坤元录》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魏王李泰编撰的地理专著,对湘西茶事记载如此特别实属难得。从载述的地理方位和里程来看,山上多茶树的无射山分明就在如今的湘西州境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考证,给出了三个答案:无射山可能是当今的古丈高望界或天桥山,或保靖吕洞山。说实话,究竟是哪座具体山峰不是太重要,最令人欣慰的是启发我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印象:无射山就在湘西州域,唐朝贞观年间无射山上长满了蓊蓊郁郁的茶林。
与陆羽同时代的杜佑《通典·食货六》称:溪州灵溪郡贡朱砂十斤,茶芽一百斤。北宋《新唐书·地理志五》道:溪州灵溪郡土贡丹砂、犀角、茶芽。溪州在唐朝中前期都是朝廷管辖的经制州,其核心区大致在今天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地,地盘不小,人户极少,唐开元时候在册户数不过四百余家(《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应该有所隐漏),茶芽能够成为边远溪州给唐王朝的每年常贡,足以见得茶业在溪州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更显示出溪州乡野对朝廷的阔气和诚恳。
四
素锦流年,万物有序。茶最初是药,茶的本质是苦。茶无疑是不断进化的产物,从苦茶到香茗的过程,是一个沥苦漫长的历程,也是一个芬芳四溢的征程。这个历程滋生了若琛出浴、焚香静气、精妙雅致的茶艺,酿就了清心、清静、清纯、清淡、清明的茶道,凝聚了不可胜计的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茶苑故事。湘西茶从重岗复岭掩翳蓊郁的大山深处走出,从变幻莫测浪花飞舞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俗气散去,浮华落尽,浑身散发着耳目一新神奇奥妙的茶艺茶道,一身挂满了素朴清爽坎坷沧桑。
保靖黄金茶“一两黄金一两茶”的故事,在湘西几乎家喻户晓,外界熟知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宣传资料说《明世宗嘉靖实录》有载录:明嘉靖十八年(1539)农历四月,巡抚湖广右副都御史陆杰巡视兵防,途经保靖宣慰司辖境时,随行人员突染瘴气,多人生命垂危。苗族老阿婆见状热心相助,采摘当地老茶树叶,沏汤喂服患者,瘴疠才得以去除。陆杰庆幸,当场答谢老阿婆一条黄金,还将此茶上报为贡品。本地老茶顿时身价倍增,“一两黄金一两茶”之说渐渐声名远扬,黄金茶由此得名。
陆杰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不顾犯颜伏阙极谏,惨遭杖刑,死而复生,堪称“直声震天下”,后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卒赠工部尚书。陆杰巡抚湖广四年有余,对湘西别有一番情分,就在率部巡边的当年九月,为保靖宣慰司遭受旱季蝗灾特向朝廷申请免交税粮;嘉靖二十一年(1542),陆杰奉旨调处永顺、酉阳二土司之间的采木仇杀事件,申报朝廷免去永顺宣慰司秋粮;嘉靖二十二年(1543),陆杰力助永顺宣慰使彭宗舜向朝廷进贡合式楠木二十根,助修明廷九庙。不得不说,陆杰与黄金茶的结缘、与湘西的结缘使湘西茶沉淀了一份特别的文化底蕴。
古丈毛尖与保靖黄金茶犹若孪生姊妹,美美与共,身世照样充满着传奇色彩。漫话古丈茶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清代古丈坪杨占鳌家族。杨占鳌是古丈史上凤毛麟角的大人物,二十岁出头就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水师,追随杨岳斌、左宗棠征战南北,力援收复新疆,战功彪炳,官拜甘肃提督。清同治十三年(1874)杨占鳌因伤病复发辞官还乡。长年镇守边疆,杨占鳌眼界开阔,领略了北方茶马互市的炙热场景,洞察南茶北销的巨大经济价值,同时深知家乡种茶的资源优势,前景不可估量。一回到家乡,杨占鳌就一边在古丈坪沿河建府置田,一边带领子女开辟茶园,精专茶业。
若是一个人对一桩事能倾其毕生精力专注,奇迹总会如其所愿随之而来。数十年间,杨氏家族尽心筹谋,精心培植,潜心经营,浙江杭州、洞庭君山、沅陵界亭等地优良茶种陆续引进,杨府茶业顺风顺水发荣滋长,所产茶叶名满三湘。杨家三儿子杨圭珽的汪家坪“绿香园”茶园,五儿子杨琢臣青云山茶园产出的“青云银峰”“白毛尖茶”,都成了当时响当当的名茶品牌。民国年间,古丈县长看好杨家秘制的一批新茶,特意选送参加国际博览会,获评金奖,意味着湘西茶第一次登上了世界舞台。据说,时称“湘西王”的陈渠珍对这次古丈茶参展帮了大忙。
杨府造茶的带动,市场茶利的驱动,大批农家像被一股强大的磁力吸引,植茶如雨后春笋,古丈茶业一度红火如霞香远益清。史称“古丈茶,出古丈附城数里之四周,乃近三十年来之名产”。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丈坪厅茶号林立,商家云集,茶品竞秀。许介眉的正味茶园,伍涤尘的青云茶社,刘紫珊的龙潭茶庄……一批茶社各精制法,各显神通,久负盛名。光绪《古丈坪厅志》描述古丈茶市独胜:“现茶之贵者斤三千文,廉者亦三四百文,三四百文者已可供清谈之助,他日茶品之盛于此兆矣。”现在看来,如今古丈毛尖风生水起并非偶然,早有先知先觉美言在先。
历史就是这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俗物常常因为一些有分量人物的青睐而获得华丽蝶变或涅槃重生,其实华丽风光下面莫不是苦的攒蓄。历史之所以恢诡谲怪,之所以柳暗花明,之所以耐人寻味,大致如此而已。
五
纵观湘西茶文化史,我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湘西茶文化史远非是一个岁月更替持续叙事的过程,更是一次次茶技茶艺的沉淀积累,一次次茶道精神的和合升华。沉淀触发灵感,使得保靖黄金茶七道制作工序、古丈毛尖八道制茶秘诀更加炉火纯青;和合启悟清明,激发我们对湘西茶的“兼采融合”精神越发充满期待。“物固莫不有长。”任凭风雨如磐,湘西茶基因不仅固元如初,新的养分还源源不绝地得到注入,在一路餐霞饮露兼采众长中葱茏茂盛,湘西茶就是这样富气含灵。
古丈默戎镇翁草村——一个极富诗意的村名,以前,遍村不见一棵茶树,才几年的光景,却种上了千亩白茶“白叶一号”,一眼望去,云边边、山尖尖、水湾湾全浸没在一川绿浪之中。这正是2018年浙江省安吉县黄社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捐赠给西部贫困地区的那一批白茶。初心千里搭桥,湘西何其有幸,点燃了一片暖融融绿莹莹的新希望。
翁草白茶,在这里再一次倾诉了湘西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