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湘西州切换地区

  • 城市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特色文化>湘西傩堂戏
湘西傩堂戏
来源:百度百科发布时间:Wed Jan 13 14:39:58 GMT+08:00 2021浏览量:1022

“傩”是一种社会的图腾崇拜,形成一种固定 的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中国古代大傩祭莫中的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为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得以流行,湘西具有多山多丘陵的地域特点,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其中湘西祭祀傩堂戏就是一朵艺术奇葩。

 

   傩堂戏又称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演变而成,用于表现驱疫、避邪、祈福、纳吉的一种古老原始的戏剧。傩堂戏最为鲜明的特色是没有文戏伴奏,只有武戏配音。

 

   傩堂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苗族先民崇拜鬼神,认为祖先“灵魂不灭”,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 “亡灵”进行祭祀。从商周时起,就把祭祀神灵作为重要的活动,朝延要祭,民间也要祭,如曰月星辰、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这种祭祀的方式就称为傩,并且朝廷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

 

   《论语•乡党》中记载了孔夫子当时看乡人摊的情景,“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因为傩是驱鬼祭神卜的话动,所以孔子也要恭恭敬敬。在祭祀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个歌舞就是傩舞。

 

   傩堂戏唱多白少,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多数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角色行当分生、 旦、净、丑,戴面具表演。

 

   湘西傩戏面具大多为柳木、丁香木、白杨木制作,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町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 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傩堂戏内容丰富,剧目繁多,可分为两大 类:一类为始祖戏内容,剧目有《天仙送子》、《白望送娘》等,是表示酬神 还愿的古代戏种。一类是正本戏,又分为大戏、小戏和折子戏三种。大戏剧目 有《孟姜女》、《刘海砍樵》等,是传统戏内容。小戏剧目有《三宝舞龙》、 《捡田螺》等,属于地方戏。折子戏剧目有《庸堂会》、《楼台会》等。傩堂 戏虽为锣鼓伴奏,没有管弦乐,但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剧情幽默风趣’还富 有古老而浓郁的神秘色彩。它是用地方语言唱出来的,通俗易懂,深受当地民 众喜爱。人们称赞它有“土、俗、纯、细”四大特色。再现了当地的古风风俗,技巧简单,但感情刻画细腻丰富,入情入理,反映了乡民生活劳作的场景,纯朴逼真,表达人间哀乐、悲欢离合,唱到悲哀处催人泪下,演到欢喜时令人称快。


猜你喜欢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3-82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