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湘西州切换地区

  • 城市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文化遗产>【国家级】土家族梯玛歌
【国家级】土家族梯玛歌
关键字:非遗 土家族梯玛歌发布时间:Fri Jan 15 17:09:00 GMT+08:00 2021浏览量:2749

21807e85-b35e-4f41-bce3-0b78e8ee3173 (1).jpg


简介


《梯玛歌》是土家族梯玛举行法事时吟唱的神圣叙事组诗,也称为“梯玛经”,是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2008年,《梯玛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服司妥”、“杰洛方”、“宋姆妥”。


“服司妥”,土家语,意为土家族人“还愿”仪式。土家族人旧时还愿有还傩愿,还土王愿,还土地愿……不管还的什么愿,一律都称之为“服司妥”。 


“杰洛方”,土家语,意为“解劫”。

 

“宋姆妥”土家语,意为祭祀先祖之灵的仪式。


历史渊源


《梯玛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


《梯玛歌》是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梯玛"是土家语音译,"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


《梯玛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种吟唱式的长篇史诗,对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的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它以土家族民间祭祀仪式为载体,世代心口相传。它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出土家族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


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区域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历史上与外界缺少大规模文化交流,是土家族原始文化得以长期保存的地理原因。


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总人口中,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占64.8%,是全国土家族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聚居区。龙山县靛房、他砂、洗车河、苗儿滩、农车、隆头、贾市、里耶、长潭、岩冲、内溪等乡镇至今还通行土家语,是全国土家语保存得最好的地区。以语言为载体的土家族民间文化在此代代相传。


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先秦时属楚之黔中地,秦属黔中郡,汉改武陵郡,梁置大乡县,隋为辰州,唐置溪州领大乡、三亭两县。梁开平年间建立溪州土司政权后,四县人民共同经历了长达877年的土司统治历史。四县人民山同脉,水同源,人同祖,民同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若繁星的土家族民间文化,《梯玛歌》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梯玛"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沟通人神之间的神秘使者。他既能向神表达人的祈求,又能向人转达神的旨意;既是神的代言人,又是人的代言人。但是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无论梯玛代人求神还是代神传言,都只能用语言表达而不能用文字陈述。因此,《梯玛歌》一直以土家语为媒介,在世代土家人中心口相传。这样,掌握这门知识和技能的梯玛,在土家族中占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古代,梯玛可以参与部落的重大问题的决策,用他们所通晓的占卜术,为部落预测吉凶祸福;并用他们独特的巫医巫术,为部落人祈福攘灾,驱病避邪,从而受到人们的尊重。梯玛有权调解民间纠纷,有权干预民间婚丧大事,男婚女嫁必须得到梯玛许可。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梯玛的权力虽然日渐削弱,但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仍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土家族《梯玛歌》现存于龙山的靛房(坡脚)、他砂、农车、洗车河(干溪)、苗儿滩(凤溪)、隆头、贾市、内溪、里耶(岩冲、长潭),保靖县的碗米坡镇、涂乍、比耳、朝阳、水银、野猪坪、清水、毛沟、大妥、普戎、复兴、迁陵,永顺县的松柏、王村、高坪、抚志、永茂、灵溪、颗砂、石堤、首车、勺哈、青坪,古丈县的红石林镇(茄通、断龙)等20多个乡镇。


土家族梯玛歌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它是用土家语演唱的长篇古歌,既表达对自然、祖先的崇拜,也表现土家人敢斗天地的气魄,它既是一部深切、哀婉的吊唁挽歌,也是一部载歌载舞、娱人娱神的舞蹈诗。它具有传承民族历史、传承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医药、规范道德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梯玛歌》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卢瑞生摄 (1).JPG


作为民间文学的《梯玛歌》,篇幅宏大、结构严谨。据由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办主编,保靖县马王乡巫师向宏清口传,彭荣德、王承瑶整理译释的《梯玛歌》(岳麓书社1988年10月出版)记录,《神歌》长达50章148节。它们是:1.报家先,2.安正堂,3.腊月堂,4.三月堂,5.挂神像,6.开天辟地,7.请师父,8.访堂大庙,9.报梯玛,10.请先师,11.请四都衙门,12.请天子爷爷,13.请九都衙门,14.办传货,15.奉主家,16.赏众,17.起兵,18.备马,19.起马,20.遇家先,21.交和事钱,22.敬九月堂,23.踩十二板桥,24.捉魂,25.过乾搭地界九大坡,26.七月堂,27.摘花地界,28.过堂,29.过店,30.过十二重门,31.摆和事钱,32.和事堂回程,33.渡阴河,34.二过九月堂,35.宵夜请神,36.讨保佑,37.讨兵,38.退正月堂,39.讨打发,40.仿两口子议事,41.告兵,42.捉马,43.拜男拜女,44.奠酒,45.求子问卦,46.七板桥,47.搭十二板桥,48.苦连亭,49.交天钱,50.杰洛番案。


由于《梯玛歌》为口传文学,因此,在各地流传亦有差异。



民族史诗


《梯玛歌》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史诗,它既有对自然的崇拜、关爱、珍惜的一面,也有敢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一面。在《开天辟地》这段神歌中,叙述了人类处在一个混沌初开的年代,"天和地隔得太近了",日月不明,昼夜不分,于是铁汉大哥、铜汉二哥上树戳天;后来天上又冒出九个太阳,卯羽又站在马桑树上,用箭射下七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尤其是那场毁灭性的大洪荒,人们面对"天变成地了,地变成天了"这种天翻地覆的大裂变,毫无惊惧之色,竟然发出了"天垮了用杈子叉起来,地塌了用钩子勾起来"的伐天檄文,在现场聆听,给人一种热血充沛的振奋感。"神歌"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盘古开天、卵羽射日、远古洪荒、兄妹成亲、人种再续等神话传说,揭开了《创世纪》的历史。继而又在"嘎麦起业"等法事中,向人们托出了一幅古老的民族迁徙图。从中可以看到,其土家族先民活动的区域基本上是在酉水流域一带。这与古籍上所记载的先秦至秦汉时活动在酉水流域的八蛮当是一脉相承。"神歌"叙述,这些土著先民是在遭到迫害受到欺凌后才举族迁徙的,如"神歌"所唱:"放水把金州金殿冲走吧,放火把银州银殿烧了吧",便是这段反迫害、反欺凌的历史见证。从敬八部大神可以看出部落社会的痕迹。后来进入土司统治时期,梯玛神系中又在"八部大神"的基础上多出"向老官"和"彭公爵主",这是远古时期酋长崇拜的延续。《神歌》脉络清晰,语言朴实,把族源、历史融于民俗之中,世代口碑相传袭。


表现形式


《梯玛歌》在吟唱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梯玛歌》以舞贯穿始终,其舞,有豪放者如《开天辟地》,有潇洒者如《坐马》(起马),有缠绵者如《解钱》(摆和事钱),有粗犷者如《大赏兵》(赏众),有风趣者如《选男选女》(拜男拜女),等等。由于梯玛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铜铃,故称之为"八宝铜铃舞"。其形式有梯玛单独表演的"独舞",亦有陪神、香倌随之唱和的双人舞或三人舞,是有表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舞蹈诗。



相关器具


由于《梯玛歌》附着在梯玛的祭祀活动之中,与《神歌》相关的器具有八宝铜铃、司刀、牛角、卦、法衣等法器。



主要特点


从《梯玛歌》的传承区域及其内容、形式上看,它具有原生性、地域性、民俗人文性、文化艺术性四大特征。


1.原生性。《梯玛歌》主要流传在湘西非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等县,从流域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来看,早在人类最初阶段,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而且长期稳定地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梯玛作为一种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遗存,其尊崇的神抵,显然都具有地域性的原生性特色。各地的山川神灵,基本上只局限于一个居住区域,对神祗的称谓及请神范围各地不尽相同。《梯玛歌》是从土著先民鲜活的想象中所创造的一部民族史诗。


2.地域性。酉水流域古属八蛮疆地,这一带的土家族人民又共同经历了八百多年的溪州土司统治下的封闭历史,加之崇山峻岭的阻隔,使之减缓了被外来文化同化和取代的危机,这一带还普遍流行土家语,且民风敦厚、人文质朴,给以土家语为传承载体的《梯玛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承空间。


3.民俗性。土家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优秀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及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尚习俗和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梯玛歌》以原始、质朴的自然观和道德观,以开天辟地、神话传说、民族繁衍、民族迁徙、渔猎农耕、畜牧饲养、炊酿烹调、衣食住行、婚恋生育及医药卫生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造就了土家族崇祖、和群、尊老、敬贤、睦邻善处的古朴民风和勤俭、质朴、耿直、刚正、重情、顺理的民族品质,对土家族人文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艺术性。《梯玛歌》载歌载舞,从形式上来看,词句长短不一,有长篇叙事诗,也有数言短章,韵白夹杂,可唱可吟。《梯玛歌》的演唱内容取决于梯玛活动的内容,不同的场所和不同的神事活动其演唱的内容亦不同。如"服司妥"以还愿祈福、求子求财为目的,其歌委婉缠绵,其态虔诚可掬,但在"求男求女"时,又显得轻松活泼,妙语连珠,诙谐风趣,令人捧腹大笑。"杰洛方"则威仪凛然,气氛肃穆,如秋风瑟瑟,令人不寒而栗。"宋姆妥"是用于治丧的一种吊唁性法事,充满了"子欲养,亲不待"的骨肉亲情,那种声泪俱下的吊唁,那种生离死别的相送,至真至诚,至美至善,曾使多少人为之坳哭不已。


《梯玛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卢瑞生摄.jpg


传承价值


《梯玛歌》被专家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其主要价值表现在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及语言学价值上。


《梯玛歌》是土家族"舍巴日"活动中演唱的一种民族古歌,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这一点,土家族学者曾将其与屈原的《九歌》相对照,认为:《梯玛歌》的价值"对于屈赋研究有它不容忽视的启示性与历史见证性"(彭荣德、王承尧整理译释《梯玛歌·前言》)。同时,《梯玛歌》以歌舞贯穿始终, 其舞蹈语汇极为丰富,主要动作有踩十字、踩是步、踩八卦、坐马、奔马、旋转及舞司刀、舞铜铃等,均以写意性动作为主,舞时,铜铃既是舞具又是乐器,它与牛角、司刀配合有致,形成独特的舞蹈旋律。梯玛边舞边唱,动作飘逸而雄健,把歌与舞融为一体,形成有表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舞蹈诗。


《梯玛歌》从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祭祀到生儿育女、生产生活,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涉,有些"神歌"还传述了天象、物候、农时、农事、烹饪、生育等知识,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地方方言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土家语是至今仍然存活的地方性独立语言,在《梯玛歌》中,所保存的土家族词汇十分丰富,是土家族历史和湖南文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一部《梯玛歌》,洋洋数十万言,从土家族的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祭祀到生儿育女、生产生活,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涉,不愧被专家学者们称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活化石"。


2006年,土家族梯玛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传承现状


传承人


土家族梯玛歌传承人彭继龙,系湖南省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人,土家族,出生于1949年11月23日,其父彭武庚是家传20多代的老梯玛。


彭继龙从小生活在土家族聚集的地区,深受土家族文化的熏陶,10岁就跟着父亲彭武庚跑堂,15岁时学艺出师。1993年11月首次参加中国湖南龙山土家族摆手节,表演梯玛歌。1998年签职,正式成为梯玛掌堂师。


长期以来,彭继龙始终不忘向民间艺人学习,搜集和发掘民间文化资料,尤其对梯玛歌研究颇深。彭继龙传承的梯玛歌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古拙、原始,以其独特的形象博得了专家学者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凡湘鄂渝边区举行重大的节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彭继龙都会被邀请参加。人们对这位土家族文化的传播者非常敬佩。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彭继龙和他的梯玛表演队不断得到发展和逐步完善,在湘鄂渝边区名声显赫,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每年都要接待不少来访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并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同时还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来配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演出更为颇繁,常年活动在湖北、湘西、张家界等地。2005年12月26日,龙山县委县政府为彭继龙颁发了龙山县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全县优秀民间艺人"。2006年6月9日,被龙山县人民政府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2007年3月14日,彭继龙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7年4月,彭继龙被龙山县人民政府授予"龙山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7年5月19日,在土家族确认五十周年暨土家学术研讨会原生态文化观摩演出中表现突出,受到了中共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委员会的高度赞扬,并颁发了奖励证书。


近年来,在龙山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县文广新局非遗中心与社会各届专家、传承人一道,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龙山县已拥有土家族梯玛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土家族哭嫁歌等10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土家语等39项州级非遗项目名录,土家族跳花灯等103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四级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已形成,该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呈现出长足、良性的发展态势。


濒危状态


1、流布地域萎缩。在土家族聚居区,绝大部分村寨已经看不到这种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梯玛文化。 2、艺人锐减。如龙山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颇富盛名的尚天顺(凤溪乡)、彭清照(岩冲乡)、彭武庚(内溪乡)、向国金、田德华(靛房镇)、田明芳、彭武垂(坡脚乡)、彭世学、彭世喜(隆头镇)、向顺渊、叶成普(苗儿滩镇)等坛门掌坛梯玛都已相继去世,有功夫的几个梯玛年事已高,如靛房田景银老梯玛已经89岁,苗儿滩镇的尚心强已经86岁。 3、仪式内容失缺。目前活动较为频繁的梯玛要做一堂完整的梯玛法事确已达不到他们父辈的效果,而且基本上已有70%以上的汉语唱词。 4、仪式程序简单化。 5、活动载体削弱。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民间信仰日渐淡化,对梯玛这种以原始宗教出现的文化现象,许多年轻人嗤之以鼻。究其濒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梯玛神歌》缺乏认识,对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缺乏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3-82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