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桃源工’系列展·刺绣篇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
来源:湖南省博物馆发布时间:Wed Mar 17 00:00:00 GMT+08:00 2021浏览量:866
3月16日,由湖南省博物馆与桃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个原创大展“‘桃源工’系列展·刺绣篇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在湖南省博物馆艺术大厅隆重开幕。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出席开幕式。
“桃源工”系列展作为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区域文明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它以清代民国时期的桃源刺绣和桃源木雕为切入点,分刺绣篇和木雕篇两个篇章先后推出,也是湖南省博物馆与地方政府的首个联合办展。
领略湖湘区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
在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东晋诗人陶渊明绘就的岁月静美、诗歌田园之桃源胜境,成为人们追求徜徉向往的永恒情结。恰巧湖南西北部也有一处胜地,自宋以来,便以“桃源”为县名,这里风光迤逦,景色优美,享有“仙境”之美誉。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遴选170余件(套)公私收藏的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精湛的绣工、别致的造型题材以及独有的美术特质,在桃源刺绣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桃源人在这方土地上创造了湖湘区域独有的桃源文化。
展览从桃源刺绣的工艺成就、美术成就,以及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日用三个方面,抓住桃源刺绣的个性化气质特征,以多组合、多角度的方式进行展示;从人物、瑞兽、祥禽、博古和山水五大表现题材突显桃源刺绣的艺术成就;从刺绣的特色技艺和针法诠释桃源刺绣技法工艺的精髓,从而为恢复其传统技艺,激发活力,走上个性化的传统工艺振兴之路助上一臂之力,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博物馆人的“非遗力量”。
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示刺绣工艺
“仙境有花开——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展”分“绣工巧多变”“绣艺放异彩”“刺绣美生活”三个单元对桃源刺绣进行展示。构成展览的三个单元在表现角度方面则各有侧重。
第一单元“绣工巧多变”:通过“名绣技法”组合阐释桃源刺绣与苏绣和粤绣的关系;通过“古老针法”和“多样针法”两个组合来对桃源刺绣针法和技法进行溯源,并展示桃源刺绣丰富多样刺绣针法和高超的刺绣技艺;而“湘绣技法”组合主要通过桃源刺绣中与当代湘绣有着深厚渊源的毛针、平针体系与掺针针法和诗、书、画、印因素来揭示桃源刺绣技艺对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的深刻影响,进而揭示桃源刺绣在湖湘刺绣中的地位和重要价值。
第二单元“绣艺放异彩”:主要从绣品的题材、构图、造型、色彩、气质等方面考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展品,以揭示出桃源刺绣在清代民国时期在美术方面的不俗造诣。其中人物类、瑞兽类和祥禽类是这一单元的展示重点。三个重点展示题材中,人物类的展示又细分为“佛仙人物”“戏曲故事人物”和“生活场景人物”三个组合;瑞兽类主要通过“祥瑞狮子”“獠牙瑞兽”“各种动物”三个组合展示桃源刺绣中各种祥瑞动物;祥禽类通过“凤穿牡丹”“斑斓锦鸡”“莲池水禽”“缤纷孔雀”“喜鹊公鸡”“鱼蛙昆虫”六个组合展示桃源刺绣中多姿多彩的花鸟类绣品。
第三单元“刺绣美生活”:桃源刺绣以家居实用品为多,曾广泛应用于民众生活中,深得民众喜爱。绣品中可见有宗教信仰、人生礼仪、文玩戏服等用品,“刺绣美生活”单元通过“家居日用”“服饰广用”“礼仪”三个组合阐释桃源刺绣在民众家居中的广泛使用,以展示桃源刺绣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
特色区域文化设计,丰富的教育活动体验
以展览为依托,以文物为主题,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新颖的桃源刺绣解读。通过展示桃源刺绣的民俗内涵,引导观众了解桃源刺绣的技艺,感受民俗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与收藏家的情感共鸣。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体验,多维度展示桃源刺绣独特的艺术张力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展陈设计方面,在色彩上,采用桃源刺绣经典代表颜色桃红、翠绿等,穿插于整个展览中。在空间上,运用大量彩线在展厅各处,以不同的造型装置串联整个展厅,尽显刺绣特色。
重点展品介绍
白缎地绣《穆柯寨》戏文故事门檐
清
纵37厘米,横83厘米
私人收藏
门檐为旧时桃源民众家居日用中装饰门楣的用品。桃源有“戏窝子”之称,境内的武陵戏、花鼓戏、傩戏等地方戏剧深植于民间,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往往成为刺绣的表现题材。绣品纹样取材于《穆柯寨》戏文故事,构图饱满,人物丰富,刻画细腻,刺绣技法及针法多样,是桃源刺绣中的上乘之作。
白绸地绣“双狮戏球”帐檐
清
纵38厘米,横184厘米
私人收藏
桃源刺绣的构图中,多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小昆虫如蜜蜂、蜘蛛、蝉、蟋蟀、蝴蝶等点缀于画面。帐檐为白缎地,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双狮戏球”为表现题材,在绣品的中心位置从上至下悬挂着一只吐丝蜘蛛,谐音“喜从天降”,寓意吉祥,反映出桃源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白缎地绣“瑞兽戏花”云肩
清
纵97厘米,横121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云肩为白缎地,四合如意造型,如意头中依形绣“瑞兽戏花”纹样。桃源刺绣在民众服饰中得到广泛运用,生活中的上衣下裳、荷包、鞋子,婚嫁用品如轿衣、盖头、服饰、云肩,儿童用品中童装、童帽、围嘴,以及人生礼仪中贺帐、寿帐、喜帐,乃至戏服等都以刺绣进行装饰。
红呢地绣“怪兽戏花”帐檐
清
纵41厘米,横157厘米
私人收藏
造型奇特多样,表情夸张怪异,以瑞兽为表现题材的绣品在桃源刺绣中最具特色。瑞兽中常见有狮子、獾、狸、兔、猴、独角兽,以及不知其名的怪兽等,它们常与造型圆阔细长的绿叶和红花等组合在一起,生趣盎然。帐檐中的瑞兽以“瞠目阔口,獠牙外露”为特征,是桃源刺绣中的特有造型,被认为是沅水流域悠久的巫傩文化遗存。
白缎地绣“猴戏花间”门檐
清
纵54厘米,横118厘米
私人收藏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是民间美术图案构成的基本特征。桃源刺绣祥禽瑞兽等纹样组合无不传递出民众祈福求祥的意愿,成为表达其情感意义的象征符号。门檐以三猴嬉戏于花间为刺绣题材,绣品构图充满生活气息,其中一猴抓捏蜜蜂的纹样谐音于“封侯”,寓意吉祥,表达出民众对富贵与荣华的追求。
黑地绣“凤穿牡丹”门檐
清
纵38厘米,横86厘米
私人收藏
珍禽是桃源刺绣的一个重要表现题材,以凤凰、锦鸡、孔雀、仙鹤、鸳鸯、飞雁、喜鹊等多见,它们与花叶组合在一起,造型绮丽多姿。与常见的以成双成对出现并呈对称排列的纹样不同,桃源刺绣中的“凤穿牡丹”常常是单只凤凰和牡丹的组合,造型华美多变。门檐以黑缎为地,多色彩线施绣,黑缎地上以五彩施线绣凤凰与牡丹的纹样,尤显色彩缤纷,动感十足,是桃源刺绣中的佳作。
红呢地绣博古纹插屏
清
纵161厘米,横84厘米
私人收藏
古器物配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瑞兽珍禽,桃源刺绣博古造型颇显雅致。远离战乱、丰衣足食的桃源历来为富庶之地,自古文风盛行,博古题材的运用为桃源刺绣注入了人文气息。插屏以红呢为地,以古瓶和吉祥花卉瑞草为表现题材,体现出桃源民众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古瓶肩部盘踞的瑞兽是桃源文化的特有符号,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绣品色泽沉着,构图大气,品味高雅,是桃源刺绣中难得的精品。
红呢地毛针绣“太狮少狮”桌围
清
纵76厘米,横79厘米
私人收藏
毛针是桃源刺绣的特有针法,一般用线较粗,绣制时疏密有致地层层加绣,针脚起落之间长短不一,一起一落之间便具有了蓬松细长的效果。“鬅(péng)毛针”是湘绣用来表现猛兽虎狮毛质感的独特针法,被指与毛针有着一定的渊源。桌围为红呢地,运用毛针绣制。绣品物像粗犷大气夸张,具有典型的桃源地域文化特色。太狮鼻子垫针的运用,又反映出桃源刺绣所蕴含有潮州绣的技法因素。
红缎地绣戏文故事堂帐
清
纵75厘米,横472厘米
私人收藏
堂帐是旧时民间在庆典时日挂于堂屋的装饰用品。桃源县境内戏曲资源丰富,戏文故事成为桃源刺绣的重要表现题材,深植于桃源民众思想之中的传统文化和普世理念通过刺绣这一艺术形式传递出来,体现出传统农耕文化的审美情趣。门檐以“八蛮献宝”戏文故事为表现题材,气势磅礴,人物瑞兽众多,刻画入微,体现出桃源人烂漫、乐观和豁达的性格特征。绣品物像造型与用色具有典型的桃源地域文化特色,是桃源刺绣中难得的大件之作。
拼布绣百佛图挂帐
清
纵118厘米,横212厘米
私人收藏
桃源民众信仰多元,刺绣中可见有挂帐、祭袍、佛冠等宗教信仰物品。拼布绣百佛图挂帐由多个绣有坐莲佛像、瑞兽、花草和祥云的红缎地绣片缝合而成,绣制精湛,反映了民众虔诚的宗教信仰。
白缎地绣“喜鹊登梅”帐檐
清
纵31厘米,横147厘米
私人收藏
将诗、书、画、印等元素运用到绣品中,使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金石文字、印章等多种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是当今湘绣的一大特色。帐檐为白缎地,绣“喜鹊登梅”纹样,寓意吉祥。该帐檐集诗词、书法、绘画、印章与刺绣诸元素于一体,表明清代民国时期桃源刺绣已经开启了湘绣绣画艺术形式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