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文旅云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北路胡麻井广播播控中心电子信箱:916255273@qq.com联系电话:0743-8237952
永顺县老司城遗址(李健 摄)
【铭刻】
2015年7月4日,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通过审议和表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湖南由此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
【追寻】
6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永顺县,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闯入一片翠绿之中,藏身于湘西深山的老司城遗址在眼前豁然开朗。
“我饮老司城水长大,枕老司城的故事入眠。”在老司村灵溪河畔,向盛福正在向游客们免费讲解老司城的故事。今年79岁的向盛福老人是从事土司文化研究的湘西本土专家,被誉为老司城的“活字典”。
在向盛福的带领下,记者沿着石阶向上探寻老司城,一个存在时间长达800余年的土司王朝从历史的尘埃中缓缓走来。
为探寻这座历史王城,国家相关部门在1995至2018年间先后5次对老司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考古发掘证实,老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堪称“土家族露天博物馆”。
作为土司时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湘西彭氏土司政权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鼎盛时期辖20州,范围涉及湘鄂黔渝等省市边区,止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即“取消土司世袭制度,改为中央政府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历时818年。
“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向盛福告诉记者,老司城鼎盛时期可以说是“红灯万盏人千叠”。记者在麒麟山俯瞰老司城遗址,可以清晰看到老司城中心城区布局: 25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按功能区划分为生活区、衙署区、墓葬区、街市区、本地族群信仰区、中央文教区等。
矗立在彭氏宗祠的彭泓海德政碑记录了彭氏政权几百年以来遵循盟约臣服朝廷,养民守土的史实:在执政方面,湘西土司自彭氏家族继位以来,对辖区内民众实行仁政。在立法上“去猛存宽”,在执法上“易杀戮为鞭朴”,在选才用人上则“用贤退吝”,在税收上“节用以恤民膏,清赋而苏物力”。
时光如梭,尽管老司城繁华不再,但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令世人景仰。自201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便提出申遗设想,多次请求国家文物局支持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2年7月13日,省政府成立老司城遗址申遗领导小组,申遗从蓝图设想转入付诸实践阶段。
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老司城遗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申遗起步最早、基础工作最扎实,国家文物局指定由湖南省文物局牵头,三省三地联合开展申遗的相关工作。
“三处土司遗址‘捆绑’申遗,是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在功能和性质上能够互补。”老司城博物馆原馆长雷家森告诉记者,老司城遗址和唐崖土司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的土司治所,海龙屯遗址则是等级最高的土司军事城堡。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完整诠释了土司制度。
2013年至2015年,省政府连续三年将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列入省重点工程。申遗期间,省、州、县三级政府均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省政府和州政府连续三年将申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确保申遗工作有序推进。
从党委政府到专家学者和当地百姓,老司城申遗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201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把老司城遗址作为考古工作的重点,在短短4年间,取得了考古挖掘工作和遗址价值认定的重大进展。为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当地22户村民搬迁,上万人次村民参与了老司城遗址的发掘。
多年申遗路,一朝梦圆时。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表决通过,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文化遗产。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言:“土司遗址”系列遗存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申遗成功,为永顺老司城遗址的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雷家森说。老司城遗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近4年来,遗址平均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20万人次左右。老司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断攀升,从2013年的2200元增加到如今的8000元,真正共享了老司城文化旅游的发展红利。
【感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迈入新时代,我们要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为契机,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进一步保护文化多样性,助力可持续发展,让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更多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