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湘西州切换地区

  • 城市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信息资讯>非遗进校园 文化薪火传
非遗进校园 文化薪火传
来源:湘西州人民政府发布时间:Mon May 10 00:00:00 GMT+08:00 2021浏览量:184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挖掘、保护、传承唤醒了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同时,“非遗”文化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都离不开非遗文化。


湘西州历史文化厚重,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良好,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苗族赶秋是湘西的靓丽名片。湘西州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8项,省级86项,州级278项。现有文件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93人、州级460人。


1.jpg

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摆手舞大课间。


作为非遗重地,在非遗文化潮流中,湘西州不断拓展保护的方式和传播的渠道,尤其是近年来“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成效显著,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体现,从而影响到全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2006年6月,湘西州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第二十七条提出“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写民族民间文化常识读本,列入地方课程,作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用教材。高等院校可以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培养民族民间文化的专门人才”。从而以立法的角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基础性教育相结合。

此外,还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关于认真做好戏剧动漫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学校大力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推广和传承活动,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他们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继承人。



2.jpg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


开发了一批校本教材——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校为基础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地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了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校本教材。


在文旅广、教体、民宗等部门合作支持下,湘西州各级中小学校已编写完成的校本教材近120余种。其中不乏像州文旅广电局和吉首市教科所编撰的《东歌教材》、吉首市民中编撰的《美味湘西 神秘湘西 多彩湘西 盛世湘西》、花垣县国土希望小学编撰的《美术·苗族服饰》、州民族实验小学编撰的《摆手舞》等优秀教材。这些校本教材囊括了我州所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涉及70%以上州级非遗项目,不仅很好地保存了非遗项目的精髓,而且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民族文化精神在下一代得以很好地传承。


3.jpg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


开设了一批精品课程——


组织指导学校研究开发综合性校本课程,总结、提炼出学校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系列实践案例。如永顺荣众留守望儿童学校的《土家族打溜子》、保靖县民族中学的《邂逅苗画》、凤凰县文昌阁小学的《制作蜡梁小手帕》、吉大师院附小的《傩面具》等。


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时计划、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安排、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设备设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覆盖全州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课程体系。


4.jpg

  湘西职院学生设计的民族服装。


开展了一批教学研究——


州教科院领衔全州教育机构开展了以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引发了“非遗进校园”课题研究热,全州近百余名教师主持了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项目。


在全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民族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等10项获得省一等奖,占全省三分之一,获奖总数达34项居全省之首,占了近五分之一,为“非遗进校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教研科研的创新,让湘西的非遗文化真正走进了学校的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心间,民族文化的种子得以在学校这方沃土上强劲扎根。


5.jpg

 辰河高腔乐器演奏教学进校园。


开展了一批传承活动——


州内各学校开发了一系列民族文化特色文体节目和民族文化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开展各类艺体教学活动,将非遗项目与音乐、美术、体育课相结合,注入传统民族文化内涵;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小型兴趣小组,组织开展艺术大课间;积极支持组织学生优秀节目参加各级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演出、交流展演等。


在州级层面,非遗进校园的重大活动也是连年不断,持续创新。2016年,文化、教育、人社等部门联合举办了“指尖上的湘西”——民族文化创意技能大赛; 2018年,开展了戏剧动漫进校园专场活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成果展,表彰了一批非遗进校园优秀教师和辅导员。


6.jpg

苗绣进课堂。


培养了一支传承队伍——


首先是培养了一支师资队伍。鼓励本土教师将自己所知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也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培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系统的培训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教师队伍。


其次是培养了一批小小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在非遗进校园不断推进的过程之中,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了舞狮队、溜子队、茶灯队,涌现出龙山一中彭茜嫒、田芬咚咚喹小组合,凤凰水打田中心完小莫文聪等文武茶灯组合,小溪乡完小张安兴三棒鼓等一批掌握了一定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后备力量。


在职业教育中,积极推进非遗与专业、产业及职业岗位对接,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开设了传统木雕石雕、苗画、苗绣实训室和“大师工作室”,招收民族文化方向特岗生,毕业后即可从事最基层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如泸溪县职中辰河高腔班培养的学生2020年入选全州第一批武陵人才计划非遗师带徒项目。这些举措使得非遗在学校形成活态传承。


7.jpg

吉首矮寨小学师生人人擅长苗族鼓舞。


形成了一批传习阵地——


在“因地制宜”思路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将“非遗进校园”作为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体系的契机,深挖文化渊源,梳理文化资源,定位文化特色,逐渐走出了一条条文化兴校特色办学之路。目前,全州已命名14所学校为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36所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的基地学校, 3所学校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8所学校被授予“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学校”,10所学校被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吉首大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院校。


自2014年起,从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区建设专项资金中给予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以专项支持,范围包括校园内非遗宣传、开设非遗课程、举办非遗展演、出版非遗书籍等,重点支持示范校先行一步,先试一着,在全州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切实发挥出率先引领作用。


8.jpg

吉首乾元小学学生演唱土家山歌。


由于非遗资源存续状况良好,非遗保护工作成效突出,2018年、2019年,州文化旅游广电局连贯被评为全国、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更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顺利通过验收评估、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立下汗马功劳。未来,湘西州将继续以课堂和学校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主要杠杆和强力支点,普及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强化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3-82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