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文旅云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北路胡麻井广播播控中心电子信箱:916255273@qq.com联系电话:0743-8237952
尖岩山
是花垣的标志性名胜
不仅底蕴深厚
而且风光迷人
无论从包茂高速进出花垣还是从319、209国道复线进出花垣,都要经过麻栗场,在麻栗场的东北方,万顷良田之上,一座山突兀而起,这就是有花垣胜境之冠的尖岩山。
尖岩山之所以谓之为花垣胜境之冠,是因为它是永绥旧十景之一。清雍正八年(1730),中央政府把六里苗乡从保靖县析出,在吉卫设立永绥厅,直到嘉庆七年(1802),永绥的治所都在吉卫。乾隆十二年(1747),湖北汉阳人段汝霖担任永绥厅同知,在他的任上,他修订了一部乾隆版的《永绥厅志》。按照旧志的通行体例,都有十景之类的当地名胜。段汝霖也不例外,他在这部地方志中,归纳了当时永绥全境的十景,其中之一就是“文笔凌云”。其诗云:
点化愚顽扫尽凶,朝廷设馆细陶镕。他年定叶浚云兆,景运天开文笔峰。
后来,乾州举人程宝文也作了一首《笔峰耸秀》的诗:
何处飞来笔一枝,幻成峰影望迷雉。碑题碧落人归后,字写青天雁过时。点染烟云疑画壁,淋漓风雨想临池。若叫二酉移相峙,呼起南宫拜赋诗。
因为尖岩山远远看去,恰似一管倒立的毛笔笔头,所以又称文笔峰。段汝霖在任时,永绥还没有开始科考,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式开科后,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除科考止,140多年间,永绥学子如云人才辈出,数十名苗族知识分子考中举人,而又以尖岩山周边村寨考取的最多,这正应了段汝霖“景运天开”和程宝文“南宫赋诗”的预言。
尖岩山之所以谓之为花垣胜境之冠,还因为有久远的传说。在传说中,尖岩山吸取日月精华,是能够幻化成人形的。雅桥处也有一座山,吸收天地灵气,也能化为人形。尖岩山因为雄奇,就化为一个俊男子,雅桥处的那座山因为俊美,就化着一个俏女子。两山相隔不远,日久生情,眼见着就要谈婚论嫁了。谁知排吾那边也有一座灵山,竟也看上了雅桥那座山。为了抱得美人归,尖岩山就和排吾山打斗了起来。由于他们各自的修行都不够,只能在夜里幻化人形进行决斗,天快亮时,身材匀称身手矫健的尖岩山三步并作两步就回到了原地,而身材臃肿身手笨拙的排吾山稍稍迟钝就回不去了,就变成了石栏杆里的那一摊巨石。东晋名人葛洪,曾经官至伏波将军,后因厌烦战乱归隐山林,一心一意地寻道炼丹。据说,他曾经在尖岩山顶筑庐多年,而今山巅的小平台上,还残留着葛洪庐的残瓦哩。
尖岩山之所以谓之为花垣胜境之冠,更在于世上流传着一幅与它有关的绝联。乾隆中期到光绪末年,永绥青年积极向学,特别是苗族青年中,涌现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知识分子,石板塘就是其中的一位。石板塘是龙潭人,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因为丁忧守孝而耽误了乡试,只好在家授馆。每日一开门就望见尖岩山的他,有一天突然想到了这样的句子: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此句虽然是因形赋意,但磅礴的气势,连石板塘自己都吓住了。石板塘是个博学的人,他借助于汉字的象形会意法,创造了苗族方块文字,还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苗族文献,可他冥思苦想,直到逝世也没有想出与之相匹配的下联来。于是,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就成了绝对。虽然后来的文人墨客争相配对,但与上联可谓之天作之合的,至今并未出现。
尖岩山的厚重,还不止如此。西南边的沙科村,苗族传统文化保留完好,苗鼓、苗绣在周边都享有盛名。村中央的田坎边,有一株千年古樟,枝干遒劲、枝叶繁茂,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鹤栖息于此,鹤舞田园的美妙画面,实在是让人过目难忘。山东南边的老寨村、立新村,荟萃的人文,撑起了花垣苗族文化的殿堂。老寨村出了一位全国闻名的大师,他叫石成业(1918--2010)。石成业是苗族猴儿鼓技艺的挖掘者和传承人,他把山中野猴的动作融入鼓舞中,独创了一套既活灵活现又美妙绝伦的猴儿鼓舞套路。1953年,他凭借这套鼓法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南五省文艺汇演,一举夺得猴儿鼓王的桂冠。他还是苗戏的核心创始人之一,1956年,他导演的苗戏《接龙舞》代表湖南省到北京参加全国业余文艺调演。1966年,石成业再随湖南省歌舞团赴京演出,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作家吴国恩从乡下文化站起步,多年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编制了多部电视连续剧,是当代花垣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2012年5月2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还来到了立新村考察。
北边的尖岩村,被层层叠叠的水田所包裹,319、209国道复线,如弓弦一般绷得紧紧的从寨子边划过。这条国道在1949年以前,是湘川公路,大清时是官道。因为交通的便利和稻田出产的富庶,尖岩这个村落,就自然成了周边苗寨的中心,寨子比别个大,人口比别个多,大清政府还在此设立兵站和驿站,建设了一座颇大的粮仓。花垣开始科考后,尖岩就开始兴办学校,为苗乡培育了不少人才。到光绪三十年(1904)开办新学时,尖岩学校改为官立初等小学堂。麻栗场人龙纳言,为尖岩学校还作了一首《尖岩学堂歌》:
尖尖尖,西南名胜突兀耸巉崖,沙科老寨环其间。人才何璀璨,只手挽狂澜;前年今日垂声环,积极着祖鞭。
学学学,湘西十县唯我苗乡多,韶华入水又如梭。体得安闲坐,岁月易蹉跎;一刻千金莫放过,齐把砚田磨。
校校校,春光琳琅十倍属年少,淬志攻读莫辞劳。莫使年华老,岁月龙凤飘;愿我学子十年寒,群花苗岭俏。
这首歌的个别句意不甚明了,词句也不算典雅,但作者对读书郎的敦敦教诲和对未来的期许,却让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跃然而出。
尖岩山既为胜境,除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外,自然风光更是旖旎多彩。
这里有整个湘西最为壮阔的梯田。源于麻栗场、沙科、老寨古井的水,顺着缓坡潺潺流淌,在尖岩山西北角下汇集成了尖岩溪,使这一大片广袤的旱土变成了万顷良田。围绕在尖岩山周围的这些梯田,坡度不大,田垄拉出的线条也较为平直,站在山顶眺望,这些线条恰如五线谱,一年四季都在演绎着动听的乐章。谷雨过后,闲置一冬的干田开始灌水,经过农人三四遍的犁耙,偌大的田园就镶嵌上了无数的明镜,光光闪闪地耀人眼目。过去,犁田耙田都是人工完成,一个老汉,一头老牛,在田里来来回回反反复复。而这时恰是雨季,毛毛细雨终日不停,老汉就得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远山迷蒙、村舍迷蒙,田坎上的一株柳树,柔柔的枝条上已满是翠绿,怎么看都像一幅宋人遗留下来的画卷。五一一过,就开始插秧。水田似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倒映着青山绿树,一家人就在水田里忙碌,把秧苗插在蓝天白云里插在青山绿树上。在后来的整个夏日里,茁壮成长的秧苗,用密密麻麻的针脚,把梯田缝制成了一张碧绿的地毯,从尖岩山下向西一直铺到了天边。立秋过后,稻穗饱满,稻叶泛黄,仿佛就在眨眼之间,地毯就换成了金黄色。这是农人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节,全家老少齐上阵,沉甸甸的稻禾被镰刀一排一排地放倒,然后堆码成两堵金灿灿的高墙,打谷机在高墙的巷道里欢快轰鸣,一箩一箩的新谷摊晒在平坝里的晒席上。春上天放养在田里的稻花鱼,肥嘟嘟地条条都有尺把长,它们被围困在田边的某一角落,任凭劳累一天了的大人小孩轻松地捞起。一些田地阔水深,一大群人各自双手握着一个破鸡笼,正热火朝天地在罩鱼。于是,这里成了摄影者的天堂,尤其是梯田春耕和秋收之时,尖岩山巅以及沙科寨后山,成天都是人头攒动机位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