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文旅云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北路胡麻井广播播控中心电子信箱:916255273@qq.com联系电话:0743-8237952
“太美了,正月里的这场大雪,让洞里晶莹剔透,美不胜收,外地来的客人都不愿走了,纷纷赞不绝口,说像童话世界,是苗寨的香格里拉。”电话那头,洞里村原支书石小兰语调轻快,开心不已。
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后,洞里满目青绿,美不胜收
这可不是夜郎自大。在花垣县200多个村子里,论颜值,除了大名鼎鼎的十八洞村外,排在前三名的必定会有洞里村。
洞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一个普通的苗族聚居村,位于县城南部,距离十八洞村仅38公里。苗族是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个古老民族,苗族的建筑非常有特点,都是那种聚落的形式。由于湘西山区平地太少,寨子只能分散在各个高山峡谷上,这些大大小小的村落,像山间野花,零散地撒在高高低低的山峦丘陵之上,给每一条沟壑山林赋予了烟火气。
可洞里村是个例外,全村6个自然寨258户人家,几乎以半圆的方式,环形层层依次推开在山脚下,围圈而居,你挨我我挨你,紧紧相依。紧致,是洞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四周的青山像两个手臂张开怀抱,抱住这些苗族人家,又像一张稳稳的椅子,让他们安心依靠。家家户户的房子都环路而立,沿着村道走,可以清晰地数出一环二环三环来。这在山区里,算是个稀奇事。
洞里由苗语“济叭”翻译而来。“济”是“里”的意思,“叭”指悬崖,苗族人讲话绝大部分是倒装,“济叭”合起来就是“悬崖里”,意译成“洞里”。
远远看过去,洞里村又像一个圆形的洞子。只不过,这个洞子是不封闭的。不仅不封闭,还因为村民家门口的百来亩水田显得很开阔。这里的四季分明,色彩如同油画般绚丽。春天,新开垦的土地红扑扑的,像小孩子的脸满是新鲜;夏天稻浪起伏,满目青绿;冬天白雪覆盖,静谧安详;而到了深秋,洞子的上方是蓝色的天空,悠闲地飘着几朵白云,蓝天白云倒影在收割之后的水田里,真是“天光云影共徘徊”。
据说,前有照,后有靠,是风水好的居处。事实也似乎如此。洞里村和别的村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有资源的村,铅锌矿的储量居全县首位,因而比别的村要富裕。但这些靠挖矿得来的收入,是伴随着村民们的眼泪和鲜血的。如今这般美丽模样,可是历经风雨而来。其中的酸甜苦辣,小兰记忆犹新。
我第一次到洞里村,是在2017年7月,一个阳光极好的盛夏上午。两大幅图片展板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新村部的球场上,十分醒目。
洞里的人家是爱美的。每家门前,都会挤出一点空地,栽葱栽蒜栽草栽花,红红绿绿映入眼帘,让人感到生机勃勃,风景独好。
听到我称赞洞里的风光,小兰幽默地纠正:“以前不是这样,以前是千疮百孔的伊拉克咧。”
小兰口中的以前,指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花垣县,锰锌矿储量居全国前三,作为全县铅锌矿最丰富的洞里村,自然是家家上阵,户户挖矿。一时之间,山上的小洞子像春笋般冒出来,村子四周绵延两千来米长的馒头山包上,有200多个洞口,平均不到10米就有一个。初来者,往往是不敢轻易上山的,生怕一不小心,便会掉进几百米深的矿洞里。山上的树也基本被砍光,变成了光秃秃的和尚山。一天到晚,不绝于耳的炸炮声在村子里回响,吓得小孩子一跳一跳。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窗户玻璃上积着厚厚的铅锌矿粉,远看像寒冬时节覆盖的白雪。白雪有融化的时候,而这些白色矿粉灰,却是擦了又有,似乎未有尽时。
放眼望去,满山坑坑洼洼,一个个矿洞像一只只空洞的大眼睛盯着你,看得你心里发毛。
当时的人们普遍对环保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发挖矿、滥采滥挖到底对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直到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大家才真正对挖矿有了些恐惧。
那是2006年3月,一个30多岁的石姓包工头去看他的矿洞,不知为何,突然从头顶处落下几块大石头,当场把他砸死。这个包工头和小兰家住隔壁,听到半夜不时传来的女人孩子哭泣声,小兰长时间心绪难宁。后来,听懂技术的人说,这是因为洞里山上全是矿洞,以至于整座山都被挖松动了,任何一点响动都会有可能滚石头下来。
这个包工头的死,换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宁,围墙上的青苔慢慢长了起来。柔软的青苔长在围墙上,小兰的心里却结了一层痂,时不时隐隐钝疼。
好在,2009年国家下决心整治“锰三角”环境污染问题,花垣县也属于重点整治县。县里适时提出了“加强整治整合,建设‘两型矿山’”的口号。
整治环境、关闭矿洞,就是要断老百姓的财路,难度可想而知。作为村支书的石小兰,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洞里的环境整治工作。在全村动员大会上,她动情地回顾了洞里的挖矿历程,郑重承诺要为村里的老百姓建筑好一道环境的防火墙,那就是恢复洞里的绿水青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小兰的带领下,村班子一班人不管白天黑夜,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真可谓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讲道理讲得嗓子冒烟,遇到钉子户推不动时心里着急上火长了满嘴泡。他们就像蚂蚁搬家、燕子衔泥般下笨功夫,一点一点磨,一点一点推。功夫不负有心人。洞里的整治整合初见成效,在一年时间里,200多个矿洞口被封。村里的环境有了极大的变化,山上再也看不见狰狞洞口,取而代之的是用石头填平的“补丁”,虽然看起来不好看,但上山的人不再担心脚下踩空,心里踏实了许多。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做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花垣,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展,再也不需要冒险偷偷挖矿,这给环境整治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有利条件,成效也越来越明显。
2014年,村里开展最美乡村示范村建设。为了拆掉路边28家乱七八糟的工棚,小兰带头动手拆掉了自家位于马路边的4间工棚。要知道,当时这4间工棚年租金达5000多元。当她和老公要亲手砸烂盖着琉璃瓦的工棚时,心里也是做了激烈思想斗争的。小兰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在她的感召下,28家工棚全部拆得干干净净,洞里的通村通组环线变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有型。
为了改良土壤质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根据专家意见,在洞里的山上开展覆土复绿工程,栽种了成片的桑树。桑树的栽种,又带动了另外一个产业:养蚕,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完全可以在家门口种桑养蚕赚点收入。目前,全村有茶园200多亩,桑树560多亩,整个村子漫山遍野满目苍翠,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于洞里的环境整治工作,从乡到县到州,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最美乡村的牌子拿了一块又一块,昔日挖矿出名的洞里村,摇身一变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荣誉的加持,让洞里村民更加爱护环境,爱护家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成了全体村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从2020年开始,洞里开展“厕所革命”,把过去农村的旱厕改成能冲水有化粪池的新厕所,仅用3个月时间,改厕率就达100%。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厕所。环境的优美,也吸引着外出工作的老乡们选择回乡定居。老石是县邮政局的退休干部,看到洞里环境越变越好,他和老伴一商量,把乡里的老屋重建,回到老家养老。他说,每天上山听听鸟叫,呼吸着新鲜空气,和乡亲们聊聊家常,日子好安逸快活。
万物有灵,回家的不止是外出的乡人,连久违的白鹭也纷纷回家。只要你有时间,来到洞里村,你就会随时看到栖息在林间树头的白鹭,它们成双成对,携妇将雏,在村道边的大树上落地安家。白鹭羽毛洁白,姿态优美,在村里自由飞翔,翩然的身影倒映在水田中,充满了“白鹭山前飞”的意境和“漠漠水田飞白鹭”的韵味。
围墙上的青苔长了一层又一层,洞里村的环境越变越好,小兰支书心底的伤疤也在慢慢地淡去。
正如小兰支书所言,如今的洞里,再也不是千疮百孔的“战乱区”,而是名副其实的苗寨香格里拉。来这里,你可以静享鸟语花香,还可以睡个好觉,找回儿时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