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湘西州切换地区

  • 城市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文化遗产>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
关键字:非遗 踏虎凿花发布时间:Wed Jan 13 17:43:54 GMT+08:00 2021浏览量:1518

历史渊源


据《泸溪县志》记载,泸溪踏虎剪纸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泸溪踏虎乡(即合水镇踏虎村),并渐由剪纸向凿花演变。艺人们从民间凿“喜钱”(人们春节时贴在门楣上祭祀用品)的工序中得到启发,由刀剪改为刀刻(即“凿”)。当踏虎剪纸在工艺流程上有了独特变化后,当地人便把它称做“凿花”或“扎花”。著名作家沈从文曾专门撰文介绍踏虎凿花工艺。 [1]  而其图案来源于苗族服饰刺绣的底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几代凿花艺人的努力促进了其特有的装饰形式的发展。因为苗族人们爱美善绣的性格,曾一度让作为刺绣底样的凿花深得平民百姓的喜爱,如已故踏虎凿花大师黄靠天(1923-1997),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花客”,而其真传弟子邓兴隆也在不断的凿花艺术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点


“踏虎凿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


工艺,源于苗族服饰的纹样蓝本,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是一种“不用剪刀的剪纸艺术”。“凿花”在苗语中还被称为“压本”,“压”指加工的方式,相当于“凿”。“本”就是“花”、“花样”的意思。这种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刻刀凿制完成的。凿花卖花是泸溪人祖辈养家糊口的本钱,也是泸溪人赖以生存的方式。泸溪踏虎凿花多用于绣花底样和庆典、祭祀活动中的装饰品,而且后者颜色上有讲究,喜事用红纸、丧事用白、黄、蓝纸。凿花图案纹样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虫鱼、傩面等多种。历经数代,“踏虎凿花”在湘西苗族服饰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刻凿过程犹如“天使般的舞蹈,神笔般的图案”。 [3]  通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代代传承,形成了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作品精巧、花样繁多、独具风格的民间工艺品牌而誉满湘、鄂、川、黔等地区,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踏虎凿花作品图集来源 [3-17]  )


工艺流程


踏虎凿花和北方的剪纸的通称剪纸艺术,踏虎凿花又有区别于北方剪纸,从使用的工具上来说是南刻北剪,从表现手法上说南细北粗,从数量上说,南多北少,北方每次剪4—5层,南方可刻10—15层。


1、画稿

根据人们的愿望和情感,把所要表达的意图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线”的粗细变化,长短的组合,疏密处理,突出“阴线”与“阳线”的比较关系,使稿样的纹样达到和谐统一。


2、固定稿样。

稿样确定后,将萱纸裁成与设计的稿样一样大小规格,整齐叠放在一起。用铁针穿眼,(打眼的部位应在刻去的地方)将纸钉(用生萱纸剪成三角形,捻搓成像铁钉形的)穿进针孔并拉紧,用剪刀剪去两头多余部分,用铁锤将每一个纸钉打紧,这样就算固定好了稿件。


3、凿刻

固定稿件后,就可以在自制的蜡板上进行凿刻,工具有(蜡板、刻刀、剪刀、美工刀、磨刀石、石膏袋、钉锤、铁针、订书机)、凿放的规律一般是由里向外,从上至下,从繁到简,从左到右的程序进行,较大的空白处留在最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可采用阴刻法、阳刻法、阴阳混合刻法,阴阳分刻法四种。


阳刻:刻去空间部分,保留物象线条,突出画面物象的轮廓。


阴刻:是将图样中物象的轮廓线刻去,刻去所表现的线条部分。


阴阳混合:一幅作品中既有阴刻,也有阳刻,使作品更加充实,丰富多种,画画和谐统一。


阴阳分刻:上阴下阳,左阴右阳或反之。


4、装裱


凿花工艺品最后一个程序是装裱。装裱方法很多,有立轴式、镜片式、册页式、压塑式等。 


作品分类


帽花

表现信仰与民俗习惯是苗族服饰典型的人文情结之一,而信仰标志则一般出现在最神圣的头部饰物上。湘西踏虎凿花中的帽花一般根据对象性别、年龄和场合的不同,分为五莲凉帽、六合帽、狗头帽和鱼尾帽等。帽子的外型一般都选自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形象,即所谓仿生造物。苗族服饰搭配中的帽花内容主要是体现苗人的信仰习俗,其上面的图案多是表达辟邪、消灾、祛病的意念。如五莲凉帽就是以五瓣莲花为外型造型基础,左右对称构图,里面的花样根据题材而变化内容。五莲凉帽中的“四蝴捧寿”图,是在四瓣莲花轮廓内以四只蝴蝶为主题元素,在造型上,捕捉住了蝴蝶在花丛中的不同形态,再适形变化,并用精细的刀工来进行形象地刻画,使其跃然纸上。在细节处理时,四只蝴蝶的触须相依相伴,结构紧凑。“四蝴捧寿”是北方“五蝠捧寿”语义的演变,因为只有五瓣莲花,只能把中间的花瓣凿成“寿”字,其他花瓣则刻上蝴蝶,于是便有了湘西自己民族特色的“四蝴捧寿”了(湖南方言,“蝴”、“蝠”、“福”发音不清)。整个五莲凉帽的图样上蝴蝶似花,花似蝴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湘西苗民以蝴蝶妈妈为始祖并以其作为图腾崇拜的集体无意识。 


衣花

在踏虎凿花的衣饰纹样中,以女服和童服的衣花最为丰富和典型。女服纹样和童服凿花一般制作精致讲究,因部位区别,有数十种不同的形状和图案,但具有典型性的花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围裙花

湘西苗族的围裙分为高腰和低腰两种围裙,特别是高腰围裙在苗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般与外衣同长,罩穿在上衣前身,除了保护里面的衣服外,苗族妇女走亲访友或逢年过节也常穿着带有围裙花的盛装用以显示其女红技艺。高腰围裙最讲究的是裙头装饰,一般外部轮廓呈钟形或扇形,因其位置处于胸前引人注目,在苗族女服里有“门脸”之意,故苗族妇女对于裙头花样的造型非常重视,它也是女服所有部位中品种最繁富且最惹眼的地方。围裙花样一般以花鸟组合的“单独纹样”为主,如荷花、菊花、牡丹、牵牛花等植物纹样与蝴蝶、凤凰、公鸡等动物纹样进行组合。如“公鸣(功名)富贵”图,主体图案是盛开的牡丹和引颈高歌的公鸡,看似普通生活场景的图形,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寓意。鸡鸣将旦预示着光明和幸福的到来,以“公鸣”谐音“功名”,以牡丹象征富贵,这组单独纹样的图像象征内涵,就是寓意着湘西苗族百姓企盼儿孙功名富贵、向往生活幸福美好的精神诉求。


2、衣襟花

在苗族女服里,衣襟花分为胸襟花和背襟花。胸襟花在女服的胸前位置,其图案以花鸟为主,花多为牡丹、荷花、菊花或其它组合花卉,鸟多为双鸟或单鸟构图,这些鸟有燕子、鸳鸯、鹭鸶、凤凰等。同时未婚姑娘和已婚女性在图案的选择上还有明确的区分,比如未婚姑娘的衣襟花多为单鸟形象,而成双成对的双鸟则多用于已婚女性的衣襟花,这也是识别女性婚嫁状况的标志之一。如“绶带鸟衔花图”所描绘的是花丛中的一只绶带鸟用嘴欲啄花朵的瞬间,寓动于静。绶带鸟尖嘴、圆身、拢翅,长尾略向内弯,浑身散发着勃勃生机。绶带鸟的“绶”与“寿”谐音,长长的尾巴表示长久,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幸福的渴望。除了衣襟花,湘西苗族服装中还有衣袖花边和裤脚花边的纹样。由于苗服宽松肥大方便劳作,因此衣袖和裤脚都较宽,衣袖边和裤脚边呈长条状,其花边多以凤龙、花鸟等主要图案,也常用万字格、方胜纹等二方连续条纹,图案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在此不再赘述。


3、围脖花

在童服花样中,以口水围脖最具特色。口水围脖围在儿童下巴之上,防止幼儿口水弄脏衣物。口水围脖一般随形造样,大多呈半环形,内环为圆弧形,外环为波浪形,图案一般欢快活泼、富有童趣。如“花开有声”图的口水围脖,以缠枝莲花与缠枝菊花为主,左右亚对称构图,花朵一般呈盛开状,与大人服装委婉的花样形成了鲜明对比,喻示“儿童是盛开的花朵”之意。这些看似简洁的图案在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灿烂与美好的同时,蕴藏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鞋花

鞋花图案相对于苗族服装中其它部位更加简洁明快,活泼单纯。

西苗族的当地习俗,绣花鞋是未婚女子的喜爱之物,而中老年等妇女基本上是不穿的。踏虎凿花中的鞋花根据其穿着对象场合的不同,外型上分猫儿鞋、尖尖鞋、虎头鞋、凹口鞋、蜂子鞋等。同时鞋花篇幅不大,根据部位又分鞋头花、鞋帮花、鞋跟花和鞋垫花等四类,但一双绣花鞋并非四种都须俱全,也可以取其一二,装饰图案多为花草、鸟雀等纹样。如“盘长结藤”图的鞋跟花,外部造型为“山字形”,左右对称布局,内部图案为牵牛花和盘长纹样的组合,象征福寿情长,万事如意。又如“蝶恋花”图的鞋头花中,外型呈半弧形,单只蝴蝶与左右呼应的花卉构成“蝶恋花”的主题,古人常以蝶喻才子,花比美人,喻示着爱情的美好。 


传承保护


2008年,踏虎凿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近年来,泸溪县在创立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的基础上,依托传习所不断探索新方法、方式,借力各种载体,让这门艺术走进群众生活,增强群众保护和传承这门艺术的意识。实践中,踏虎凿花艺人致力于创作贴近群众生活的新作品,先后以该县县城白沙、吉首矮寨特大悬索桥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记录时代变迁的大型踏虎凿花作品,不仅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眼球,而且让踏虎凿花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加深了群众对踏虎凿花的了解,继而提高了踏虎凿花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


为更好地唤起群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推动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泸溪县还不定期免费开办踏虎凿花技艺培训班,采取全日制方式培训,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传习所艺人手把手讲解、传授这方面的技艺和知识。泸溪县委、县政府还充分利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平台,将 “踏虎凿花”传统手工技艺引入校园,在职业中学开设“踏虎凿花”专业,并投入近10万元资金,建立了“踏虎凿花”工作室,为踏虎凿花的传承培育新生力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泸溪县踏虎凿花传习所获得“踏虎凿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


邓兴隆,男,苗族,大专文化,1949年10月出身于剪纸世家,湖南省泸溪县踏虎村人,现任泸溪县第二中学教师,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六岁起随母亲黄贵兰学凿花,十二岁后又不断得到堂舅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凿花大师黄靠天的指点。1968年参军入伍,1973年3月退伍。1973年9月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于1975年7月毕业。1993年至1997年在泸溪县第二中学职教部工艺班任凿花专业指导教师,培养了大批剪纸人才。在这期间本人先后创作了大小凿花作品三百多件。1992年同著名凿花大师黄靠天为县文化局、文化馆加工了大批凿花精品,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特别是邓兴隆同黄靠天共凿的一幅椎牛图可称得上天衣无缝,犹如一手凿成。同年邓兴隆作品随同黄靠天的作品,一并被中央民族院校赴美考察团带往美国,作为礼品馈赠给美国朋友和国际友人。1999年被湖南省剪纸研究协会吸收为会员。周年在湖南省第三届剪纸展览中,其10件凿花精品获金奖,并颁发了证书,后来10件作品被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收藏。2000年经湖南省剪纸研究会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评定,被评为“剪纸艺术家”。并颁发了证书和金牌。2004年10月,在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暨湘西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生态艺术节展览会上获荣誉证书。2005年11月,在纪念湖南剪纸研究成立20周年之即被湖南省群众文化学会剪纸专业委员会纳入理事成员,并给他颁发了成就奖。


作为踏虎凿花的优秀传承人,邓兴隆的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地方风格。第一,题材广泛,内容即有传统的本地民族图案,又有创新的反映时代气息的新图案;第二,刀法纯熟,技艺精湛。他很少使用剪刀,主要是用凿刀,所以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刀味,线条流畅,构图饱满,具有剪纸艺术独具的装饰效果和审美特色。这一点也是踏虎凿花最突出的地方特色,注重创新。他有几十把大小不一的特制作的。他创作的时候,也使用自己特制的纸捻、磨刀石和讲究的纸张。他特别注重创新,一是技艺的创新;二是图案的创新。技艺上他总结出了“手腕动,刀子动”和“纸随刀转”、“手掌压纸”等技法。图案上,他继承了不少传统图案的构图优点,同时进行必要的移植和改编,有时候重新进行布局,或者在细节上进行重新处理,因此,邓兴隆的作品,既有传统图案的饱满厚重,又显示出活泼清新的时代气息。尤其是他的人物作品,在单纯的剪纸造型元素上,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达到了和绘画艺术异曲同工的审美效果。比如《新嫁娘》、《苗山春早》、《王小二》深受各界艺术人士及有关专家的赞赏和好评。 



猜你喜欢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3-8237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