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文旅云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北路胡麻井广播播控中心电子信箱:916255273@qq.com联系电话:0743-8237952
图1 苗族赶秋活动现场
苗族赶秋,苗语“交秋”,汉语又叫“苗族赶秋节”,是苗族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原由村寨轮流举办,现多由乡镇或者县区举办,秋场设在“立秋”这天的墟场点。秋日来临,收获在望,欢庆丰收,古来有云。赶秋之日,十里八乡、四村五寨都要组织队伍参加,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担,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数万余众前前后后、来来往往游行于秋场。
苗族赶秋集歌舞、祭祀、体育、娱乐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苗族一些传统文体活动,如武术、玩龙、舞狮和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等融入其间,形成“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盛大场面。
图2 苗族赶秋迁徙舞(摄影:周建华)
2014年,苗族赶秋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历史渊源
苗族赶秋是湘西苗族现存最为古老、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其中,“八人秋”是秦汉时期的苗族赶秋遗制。苗族赶秋主要起源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周边省市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湘西州花垣县,在湖南省湘西州的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湖北省来凤县等苗族地区均有流传。
相传远古时期古老苗寨有个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寻求爱情在立秋这天扎秋千,在秋场上找到了美丽的姑娘乜娘,两人结为夫妻,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他们被苗族人尊称为“秋公、秋婆”。为了纪念这二人,每逢立秋,苗族人都要举办苗族赶秋活动。
还有一种说法,洪荒时代,毒蛇猛兽和魑魅魍魉常来进犯,在一个立秋的夜晚,苗族先民在与妖魔的激战中,把妖魔捉住并剥其皮来蒙鼓、削其骨来当槌,击鼓而舞,庆祝胜利,从此过上安稳日子,开荒种地,发展生产,金秋到来,稻粟满仓。他们把战胜妖魔和丰收在望的“立秋”时节当作胜利的标志,年复一年隆重庆贺,形成习俗,进而演变成为今天的苗族赶秋。
二、节日活动
图3 苗族赶秋活动现场(摄影:安哲罗德)
苗族赶秋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迎秋、祭秋、赶秋三项议程,具体活动有迎宾拦门、打八人秋、打苗鼓、苗族绝技、苗山歌、玩龙、舞狮、上刀梯、边边场等。
图4 拦门酒(摄影:周建华)
(一)打八人秋
图5 打八人秋
苗族赶秋最吸引青年男女的是打八人秋。“八人秋”即八人秋千,是苗族传统的体育器械,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谁就要唱歌,而且要一直唱到大家满意为止。
(二)打苗鼓
图6 打苗鼓(摄影:石穆炎)
打苗鼓是赶秋的重头戏之一。苗族人非常喜欢打苗鼓,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晚饭后一起去宽敞的地方打苗鼓,作为平时的娱乐活动。苗鼓的花样打法非常多,传统的打苗鼓几乎涵盖了苗家人所有的生活生产场景,小到起床梳头、扣扣子之类的生活细节,大到挖地、打猎,庆丰收等生产活动。打苗鼓分庆年、庆神两种,人们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春节前后、赶秋、丰收喜庆、婚嫁、迎宾等重大活动中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同时,苗鼓也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三)上刀梯
图7 上刀梯
上刀梯又名“爬刀梯”或“踩刀梯”,是苗族传统的民俗表演内容。苗族人每当重要节日,都会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大会——苗家上刀梯。上刀梯的场所选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中间一根四五丈高的木杆,木杆顶上竖一面深黄色的旗,木杆上横插36把长马刀,刀刃向上,寒光闪闪。未正式上刀梯之前,刀口用纸条紧封,以示神秘和庄严。表演者赤脚采着锋利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顶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者还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等,以显示高超的武功和过人的技巧。
图8 盛装的苗族群众
三、重要价值
苗族赶秋文化内涵丰富,由历史上活跃于西南地区的各古代苗族风俗融合而成,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大众性等艺术特点,其祭祀、文体活动充满神秘浪漫色彩,独具特色。保护苗族赶秋,对于保护湘西苗族鼓舞、苗族服饰、苗族古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因此,苗族赶秋也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是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族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