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湘西州切换地区

  • 城市选择
  • 区/县选择
当前位置:文化遗产>湘西非遗作品 助力战“疫”
湘西非遗作品 助力战“疫”
关键字:非遗 湘西 抗疫发布时间:Thu Jan 14 16:33:00 GMT+08:00 2021浏览量:943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广大医务工作者正争分夺秒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这共度时艰的时刻,湖南广大非遗人也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以及创作多种艺术形式的文艺作品,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宣传疫情防控的队伍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借此表达对感染新型肺炎人民的关切,传递对奋战在疫情一线英雄们的崇高敬意。抗击疫情,湖南非遗人在行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协同各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陆续推出全省非遗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创作的作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助力全面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


非遗助力战疫作品


选送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保护中心

土家族织锦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品名称:《武汉加油》创作者:叶水云


b812c8fcc3cec3fd9e42ec6345908c3987942742 (1).jpeg


作品名称:《樱开武汉,江城加油》创作者:黎承菊


a044ad345982b2b7a10a1951a0b593e977099ba8.jpeg


作品名称:《灵鼠报平安》创作者:叶英


730e0cf3d7ca7bcbcd057ee529113365f724a899.jpeg


项目简介: 土家族织锦技艺亦称“打花”,流传于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土家族就区域均有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土家族织锦技艺历史悠久,这一地区出土的商周遗物可见织锦纹样的雏形,在唐宋土司王朝时期织锦得以成熟。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有土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和花带两大品种,以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西兰卡普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织造,其技艺流程主要由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12道工序组成。西兰卡普采用“通经暗纬,断纬挖花”工艺,运用“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花纹呈“挑三压一”的顺序织入。西兰卡普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上下斜”斜纹彩色织锦是西兰卡普中的主导品种,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发展而来,工艺流程复杂。花带采用“通经通纬”的古老“经花”手段,工艺流程中的纺捻线、染色与西兰卡普相同,仅在倒线数量上不同,几乎不需专用工具即可在织造者两膝间完成,因此也成为土家妇女中普及面最广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 土家族织锦技艺通过口传心授“摹仿记忆”,主要以家庭、家族传承为主,有家庭内直线式传承,也有家族、亲戚之间相互学习的族内网状式传承,形成了一个家庭、一个村寨为同一传承体系,或多条传承线并存的复杂现象。土家织锦以图纹命名,但“名存形异”又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土家织锦的传统图纹约有409种,是其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文化积淀的独特表现方式,充分展示了土家人的创造力,对增强土家族的认同性和凝聚力有着特殊价值,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土家族民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品名称:《不怕不怕、家里有我》

词曲:向宽志

演唱者:殷明林、张宏兵、彭傲雪


4e4a20a4462309f72fa9094ae61654f5d6cad647.jpeg


项目简介: 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地区用当地语言演唱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流传于湖南省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等土家族聚居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土家族民歌历史悠久,宋代朱熹《楚辞集注》中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清代《永顺县志》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锦摆手歌。”是土家族群众民间歌舞演唱场景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土家族民歌历史悠久。土家族民歌传统曲调有山歌、摆手歌、梯玛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小调等。从声腔上分高腔及平腔两大类。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五声音阶体系,节拍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混合拍子两种。土家族民歌形式和内容非常广泛丰富,演唱方法丰富多彩,大致分真声演法、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唱法等。用土家族语演唱的民歌风格非常独特,长期以来,居住在湘西大山的土家族人民艰辛的劳动,朴实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土家人爽直的性格和刚健的气质,使土家族民歌形成鲜明的艺术特征,旋律线的音阶和调式、曲式结构、演唱方式和方法都独具特色。 土家族民歌内容丰富,对研究民族历史、生产生活、宗教民俗及保护土家族语言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已经建立了传习所,初步形成了传承传播良好机制,项目存续状态较好。


苗族花带技艺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品名称:《众志成城抗疫情》创作者:龙玉门


f703738da9773912043fed7a6401de1e367ae2ab.jpeg


项目简介:苗族花带技艺是一种苗族花带传统制作技艺,亦称“打花带”,苗语称“腊繁”,主要流传于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保靖县及周边地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花带最早是苗族应对恶劣生存环境,防止被毒蛇咬伤而发明的迷惑毒蛇的仿生物品。经长期衍化成苗族生活用品,男女爱情发展已经成熟的信物。湘西苗族花带以经线起彩起花,材料有棉线和丝线,以经纬线交织编成经线分单和束经线两种,分素色和彩色。彩色花带必须预先设计好色调,不同或相同的彩色纬线的排列方式,也取决于预先设计的图案,花带的宽窄取决于蓬数的多少。在编织时苗族女性利用牵线架、绷架、牛角筘板、棱口板、分线棒、紧线棒,通过备料、牵线、上绷架、挑综耳、编织等5道主要工序,完全用左手控制,是一种原生态的工艺创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编织工具是一个双“X”形可收缩的木架,苗语称“果综排”,多用于围裙带、巴裙带和小孩背带、斗笠带等的制作,也常做礼品赠人或做情人信物。花带图案在表现形式方法多样灵活,图案有简有复,有动物的也有植物,形象生动。主要花样有奔马、十二生肖、老鼠送嫁娘等,因图案新颖、工艺精致而受到欢迎。任何一根花带都有主图案和陪衬图案,主图案编织在花带的正中,两个或三个图案为一组,两边以简单二方连续图案或几何图形作陪衬点缀,均匀对称,突出主要图案,呈现良好的艺术效果。 苗族花带在湘西普及面很广,民间对于技术并不保守,村村寨寨相互学习,母传女、师传徒代代相传。苗族花带作为苗族人民劳动生产的艺术结晶,每一条花带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它背后都包含着每一个花带工艺者的心血。花带现已物化为湘西苗族文化传承、历史追忆、情感倾诉、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的载体,具有极大的民族文化价值。


[责编:向莉君]

[来源:湖南非遗 ]


猜你喜欢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3-8237952